中国推行木托盘动态租赁面临的主要问题
中国木托盘动态租赁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题:
1.中国木托盘非标准化状况比较严重(澳大利亚托盘标准化率达90%,日本、韩国等托盘标准化率在40%以上,中国目前仅25.5%),而这是影响托盘租赁的关键要素。标准化不止是托盘规格标准,还有下单方式是整版还是半版、打板高度、收货流程是否有**通道、谁来负责叉车卸货等。
目前中国的木托盘规格标准已经建立(2016年产量2.8亿片,35%符合统一标准),大约百亿(算上维护收益)的市场规模仍能有10-20%的年增长(2010年时中国只有1亿多托盘,近年来成倍增长,按照发达国家的饱和度来看中国应有13亿,根据固定损耗更新每年出货量至少在总量的10%),但落地还需要第三方运营企业来带动,比如欧洲的托盘标准是EPAL协会制定的、市场流转的动态租赁托盘也需要经其认证贴标,回收商和固定的伙伴签协议回收多余托盘、卖出去,EPAL靠认证、二手白板交易收取费用,是较为传统的平台模式,较核心的能力就是输出标准、做公证。
2.利益分配问题。较适合木托盘租赁的客户是快消供应链(包括供应商、中转DC、零售终端),因为有闭环、好回收,另外快消品周转快、货值低,对托盘运转效率要求高,周转越高越适合带板运输。在非动态租赁模式下,托盘费用一般由供应商支付,动态运转之后需要零售商开车提货、分拣、存储,而较核心的是要承担归还运费、损耗赔偿,如何让归还网点更密集(同时投入不能太大)、损耗率降低是关键课题。
3.租赁实际成本问题。
需要注意的是,动态租赁=短期租赁(所以租金更低),其实动态租赁的trip取决于商品生命周期,实际上企业整体的租赁数量更多,周期是无所谓的。静态、动态都是按天计价,不会有明显的价格差异,所以获客有难度。
一般而言,快消行业将是容易切入的直接市场,在中国有2亿左右的木托盘使用量(长期来看应有3-4亿),参照澳大利亚的65%快消租赁渗透率,将有1亿左右租赁托盘的市场空间。对他们而言,二手托盘便宜的只需要20元,因价格转向租赁的动力不足;托盘使用计量复杂,电子设备嵌入也会增加更大成本
不过,人力成本,油价、费、**载罚款上涨都对带板运输有利,现在大客户已经主动要求带板运输了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似然总部愿意带,但下游由于需要付费,意愿还有待验证。此外动态模式需要额外收费,比如供应商帮零售商支付45天延迟转移租金(和欧洲一样)。对于快消企业而言,托盘还会占用空间,间接降低装载率。
4.损耗和运费问题。维修损耗率欧洲是25%(以退板数量为基数),中国静态模式维修率25-30%,日本维修率略低一些(因为操作水平高),如何降低损耗、降低维修成本很关键。另外,运费甚至会**过租赁价格,比如快消品1个月周转周期,一年运费需要40块,但租金只有30-50元;如何用更轻的模式让网点足够密集,以便用更低的成本进行异地回收,是降低运费的核心。
此外,由于中国部分市的商贸流量不均衡现象,会出现只有木托盘流入、缺乏流出的情况,这就造成托盘无法就地继续出租,需要托盘空返至异地,这部分属于低效支出。
有一部份客户在购买木托盘或者的时候,会被一些理所应当的想法和社会上错误的认知所影响,在潜意识中一定认为木托盘越重质量越好,以重量论质量,木材越重越好。木托盘的重量和质量是相等的吗?
错的!
或者木箱的重量与气干密度有关,木纤维越细密,木材的气干密度越高,重量就越重,但是,越重的木托盘吸水胀膨率越高,吐水时收缩率越高。
换句话来说,越重的变性也越大。
确实存在湿胀干缩的问题,但如果生产工艺到位,木材干燥得宜,留缝到位,木托盘、很难开裂变形。在的生产过程中,较关键的就是木材干燥工序,干燥做得不好的话,做成的地板就容易开裂、变形,如果干燥到位,将木材本身应力消除,并不会产生变形、开裂的问题。